首页 >> 民生风情

王克勤牺牲令刘伯承大喊一个旅也换不来

民生风情  2020-07-05 07:24 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摘自《党史文苑》2003年第4期,作者:王增勤,原题:《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2002年3月25日,《人民》、《解放军报》等大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江泽民同志为解放战争时期全军著名战斗英雄、爱兵模范王克勤生前所在连的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新华社同时还发表了题为《王克勤和王克勤运动》的资料。王克勤这个名字又一次响彻全军、全国,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那么,王克勤是谁?王克勤运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从蒋军功臣到人民英雄

1945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五十二团一营营长郑文博和教导员武效贤蹲在一间小屋里听一连指导员汇报:

我们连里一排一班新补充的战士王克勤同志,解放过来后一直不安心,工作不带劲,背后还发牢Sao说:真是天晓得,我会被俘虏过来,共产党的军队算个啥?几支破三八,一个连才两三挺轻机枪,一个营才两三挺重机关枪,兵又少,还把国民党的王牌三十军吃了,真叫我有些不服气。你看这些兵,穿得破破烂烂,吃也是饱一顿、饥一顿的。

郑文博、武效贤听了,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怎么,他不想干吗?郑文博问道。

是的。指导员回答:他说一支破三八、子弹几十发,真够呛,还不如回去扛机枪,打起仗来哒哒哒那才够劲呢!

唔,原来是个机枪手。武效贤开始注意起来。

他是一名老机枪手,各种机枪都摸得很熟。和他一起解放过来的战士都叫他机枪圣手,还说他打起仗来点子特多,在国民党军队里曾多次立过战功,还得到过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哩。指导员又说。

是王牌三十军的,又是机枪圣手和老蒋的功臣,看不起我们,这也难怪。可是,到现在还有这样的看法,个性倒是不赖。郑文博开玩笑说。

武效贤心想,营里倒有几支苏联造的硬家伙,老战士还没有一个能很好地使唤它,要是王克勤能使,并且愿意把他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别人,那该有多好!他决定抽个时间去访访这个倔强的战士。

隔了两天,武效贤专门去了一连,刚进门,就发现一班的战士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名蒙住双眼的大个子战士摆弄一挺机枪。他近前瞧了一会,那大个子战士双手麻利地把一挺苏式机枪上的零件一件一件地卸下来,随后又灵巧地一件件装上去。战士们都睁着惊奇的眼睛看着他,连称赞的话也忘了说。末了,那战士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拉下蒙在眼上的手巾后,又用手指轻轻抚摸了一遍机枪,就象一位琴师抚摸他心爱的小提琴。

教导员来啦!班长发现了武效贤,并向他报告说,他们正在请王克勤表演装卸机枪的动作。

他就是王克勤!刚才那一幕,武效贤也看到了,心里就对他喜爱了几分。王克勤似乎有点紧张,站在那儿不知所措,武效贤过去按了一下他的肩膀,叫他坐下,他仍然站着,直到旁边的一个老战士对他说:教导员叫你坐下啦。他才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

你喜欢它么?武效贤指着机枪问王克勤。

喜喜欢。

那就给你用吧,不过你得把全班的同志都教会。

行!

王克勤的回答简单又干脆,听不出一点虚伪的成份。武效贤觉得奇怪,这样一个纯朴可爱的年轻人,怎么会看不起共产党部队?他被一块厚厚的手巾蒙住双眼,都能搞清机枪的任何一个细小部位,又是什么东西蒙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看不清谁是亲人,谁是敌人?

刚开始,王克勤像大多数新解放战士一样,思想问题确实不少。主要是对当俘虏不服气。他曾跟别人说,国民党有美国人帮助,地盘大,军队多,有飞机、坦克、大炮,解放军靠几条破枪,别想打败他们。

当时我军普遍开展的诉苦运动,是帮助新入伍战士提高阶级觉悟,认清谁是敌人、谁是阶级兄弟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部队休整时,王克勤所在部队也及时展开了诉苦运动。诉苦大会第一天,几个新参军的农民战士沉痛地控诉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剥削欺压的痛苦经历:有的父母被杀了,有的妻子被强奸了,有的被逼得四处逃荒讲到伤心处,台上台下一片唏嘘声,要翻身、要报仇的口号,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

起初,王克勤用怀疑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一切。但不久,此情此景就勾起了他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回忆。他那红润的面孔开始变得有些苍白,他低着头,双手不住地揉着衣角。散会时,他的眼睛红红的。

第二天,王克勤第一个走上台去,一字一泪地控诉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给他一家带来的悲惨遭遇

王克勤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县王东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全家靠租种地主王三堂的三亩薄地度日,生活十分艰难。他无法像富家孩子那样上学读书,很小就不得不打草拾柴、参加田间劳动。后来,父亲因地租太高同地主王三堂吵了几句,竟被打成重伤。王克勤13岁时,父亲含恨去世。自此,母子三人只好靠乞讨度日。

1939年7月,19岁的王克勤,被保长绳捆索绑抓去当了壮丁。他思念母亲和弟弟,曾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每次都遭到毒打。后来,母亲和弟弟在外出要饭时下落不明。

吐了苦水,王克勤感到和同志们都是穷苦兄弟,与大伙拉近了距离。同时,经过长时间观察体验,他切实感受到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

对王克勤影响最大的还是1946年8月打响的陇海战役,这是王克勤等许多新解放战士参加解放军以来打的第一仗。进入阵地后,连长发现新解放战士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犹豫和畏缩情绪,王克勤也是如此。他想起了王克勤有次说的一句话,说在蒋匪军里,当官的经常对士兵们宣传说:共产党的军队对俘虏起初很好,打仗时却把俘虏放在前面当炮灰。看来,国民党军队的这些谣言还真起了些作用,连长想对王克勤他们说些什么,但还是忍住了。他想最好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冲锋号响了,我军党员干部们像往常一样,带头冲杀在最前面。不少解放战士却迟迟不前,王克勤也呆住了,机枪也忘了打。

一些冲在最前面的党员和干部有的光荣负伤了,有的壮烈牺牲了。连长和指导员立即又带着第二梯队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突然,王克勤呼的一声抱着机枪站了起来,向躲在后面的解放战士高声喊道:冲啊!于是大家都勇猛地冲了上去。

战斗的后一阶段,王克勤打得很勇猛,发挥了那挺机枪的最大威力,有时地形阻碍了他,他便抱起机枪站直了身子射击;敌人一逃跑,他便把机枪背带一挂,抱着机枪一面追赶一面扫射。

战斗结束后,营、连领导表扬了他,他却难过得哭起来了:我对不起开始冲锋时那些伤亡的同志

直到这时,王克勤才彻底体会到,解放军确实是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尽管这支军队的装备还不好,生活也很艰苦,但大家为了打倒国民党,使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都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解决了思想疙瘩,王克勤决心在人民解放军里好好干。

首创三大互助建立不朽功勋

1946年8月下旬定陶战役后,王克勤被提升为班长。9月,王克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庄严的党旗下郑重宣誓:永远做一名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战士,决心为党、为军带好这个班。

说实话,当班长对王克勤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他虽然军事技术好,有作战经验,但对如何当领导带好一个班却一点经验也没有。况且班里既有老战士,又有从解放区入伍的新战士,还有刚从国民党那边过来的解放战士,成分较复杂也是促进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悬殊,如何才能带好这个班呢?

王克勤深谙团结协作对保障战斗胜利的极端重要性,受当时解放区普遍组织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启发,根据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他创造性地在班里成立了思想、技术、生活互助组,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

思想互助主要是开展以诉苦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技术互助的目的是尽快提高军事素质。王克勤提出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的口号,带领战士从难从严进行军事训练;生活互助一开始也称体力互助。部队天天行军打仗,甭说是新兵,就是老兵,体力有时也吃不消。王克勤常说:咱穷兄弟在一起干革命,求解放,应该比亲兄弟还要亲。部队过河时,他把受伤的战士一个个背过去;部队夜行军,他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拧成一条绳,让全班战士牵着绳子走;部队宿营后,他忙着烧水给战士们烫脚、挑泡

王克勤创立的这一三大互助带兵方法,当时收到了很大效果:老骨干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解放战士既受到了教育,又发挥了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又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班里每位战士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每人的不足和短处又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克服和弥补。三大互助使王克勤班迅速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士力。

在山东巨野战役中,王克勤所在的一营担任了分割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的任务,他们于1946年10月5日夜占领徐庄。后由于敌情变化,一营由进攻转为防御。王克勤充分利用自己的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在班里展开互助活动。大家相互支援,一天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始终坚守在阵地上,全班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无一伤亡。

战后,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蒋科在旅部召开的总结工作会议上,着重汇报了王克勤和王克勤班的事迹,旅政委李震认为这是很好的典型,应向全旅推广。旅立功委员会经旅首长批准,命名王克勤所在班为王克勤班,并报上级批准为该班记大功一次,王克勤也荣膺一等杀敌英雄和互助模范称号。不久,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

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听到六纵关于王克勤班的专题汇报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等极为重视。他们指出:王克勤班开展的团结互助活动,是适应战斗需要和部队情况应运而生的典型,是广大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友爱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大的意义。野战军政治部很快发出了学习王克勤班的指示,所属各纵队迅即展开了学习王克勤的运动。野战军《战友报》社也派出得力到五十二团采访,接连在《战友报》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机关报《人民》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报道王克勤及王克勤班的事迹,六纵文工团还编演了歌剧《王克勤班》并获得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奖励。晋冀鲁豫边区画艺研究社还为王克勤画了像并大量印制散发。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在晋冀鲁豫军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展的王克勤运动很快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极大关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补充兵源主要来自被俘后自愿参加的蒋军士兵,在有的部队更占到总人数的30%至50%。由于部分解放战士不习惯我军生活和改造他们需要有一个过程等原因,新解放战士开小差逃跑的现象一度比较严重,甚至有的再次投敌。如何改造新解放战士使其迅速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革命战士,成为摆在中央及我军各级指挥员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王克勤是俘虏兵入伍的,他当了英雄和典型,本身就是教育和改造新解放战士的一个极好教材。尤其是他首创的在我军最基层建立互助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的带兵方法,是迅速提高我军战斗力、凝聚力,特别是改造俘虏兵的好办法。因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做出决定,在全军全面开展王克勤运动。1946年12月11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发表了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阐述了开展王克勤运动的意义和方法,高度评价王克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辉的范例,希望全解放区的军民,都能按照当前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典型,来普遍有力地推行这一运动。

这篇社论在全国各解放区的指战员中引起很大反响,全军迅速掀起了一个开展王克勤运动的高潮,当时几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大互助运动。在短短时间里,大批王克勤式的模范班、排和英雄人物涌现了出来,迅速提高了全军的战斗力。

王克勤和王克勤运动永生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一举渡过黄河天堑,展开了鲁西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7月5日拂晓,我军突然包围了定陶城,王克勤所在的一营一连担任突击连。

此前,王克勤因在抢渡黄河时中了暑热,身体日见消瘦,每顿饭只吃半个馍就搁下了碗,给他煮点面条汤也喝不下几口。战士问他什么地方不舒服,他只是说:头有点痛,不打紧。

7月8日,王克勤兴冲冲地从营部跑回来,一进门就连声嚷道:同志们,好消息,准啦!大家唿啦一下子围了上去,他说:营首长答应把突击任务交给咱们排了。

攻城战斗就要打响,王克勤却已经四五天没有好好吃一顿饭,嘴唇都干枯了,只有那一双大眼睛还很精神。全排的同志都劝他留在后面,说:放心吧,我们保证不叫咱们排丢脸!王克勤笑着说:这是我们大反攻的第一仗,我不能不去,我的经验毕竟多一些。这点小病,一听到枪声就会好的。

王克勤仔细观察着前面的地形。城墙有两丈多高,城墙外面有护城壕和鹿砦。他帮战士们选择了冲锋道路,又跑到各班检查了一遍,直到看不出一点问题,这才放了心。

7月10日晚8时零5分,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攻城正式开始。王克勤高喊一声:冲!随即跃出堑壕,战士们紧紧跟在他的后面。

王克勤第一个冲过鹿砦,跳过护城壕,到了刚被炮火掀开的一城墙缺口下面,喊了一声:架云梯!三班副班长和两个战士把云梯架了起来,王克勤率先踏上梯子,这时一发枪弹落在梯子的左边,来不及采取任何躲避措施,爆炸声起,王克勤倒了下去。三班长回身去救王克勤,王克勤喘着粗气说:不用管我,冲冲上去!三班长不听,要把王克勤背下去抢救,王克勤双手拼尽力气抓住梯脚,就是不让背,并再次用更为严厉的语气命令:赶快登登城!三班长只得强忍悲痛,回转身高声喊道:为排长报仇,冲啊!率领战士们登上了城墙,并打退了敌人的反扑。王克勤从腰中艰难地抽出信号枪,朝天扣动扳机,发出成功登城的信号。

大部队越过城头向纵深发展时,王克勤昏迷了过去,被后面的同志抬到了不远处的急救所。当时六纵随军胡征正在五十二团火线采访,听说王克勤负伤了,他忙奔了过去。

这是个阴雨沉沉的夜晚。胡征扶着担架,跌跌撞撞把王克勤抬进急救所的一个瓜棚。

克勤同志,认识我么?

王克勤微微点头,嘴唇轻轻颤抖了几下,想说什么。胡征把耳朵贴近他的口边,艰难地捕捉他断断续续的零散字音,连接成两句完整的话:

请你告诉党中央,毛主席,我对不起党,没有完成党的任务。请再转告全排同志,要团结,要互助,好好打老蒋,为民立新功

王克勤英勇牺牲的不幸消息很快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司令员的意思十分明了,定陶之战虽然消灭敌人一个旅,但却倒下我一个全军的旗手,可惜啊!司令员拿来纸、笔,亲自撰写了一份唁电,以他和邓小平两人的名义,拍发到六纵司令部:

我们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悼唁一切为人民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我们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崇敬。为了永远纪念王克勤同志,决定王克勤所在排永远保持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学习王克勤同志,并为继续开展王克勤运动而奋斗,直到全部歼灭进犯军。

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

这是一篇极不寻常的悼文。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野战军军、政最高首长为一名排级军官亲笔撰写唁电,且连用极悲痛、无限崇敬、永垂不朽等多个极致词语,非同寻常。

消息传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延安,延安军民也相继组织了一系列悼念王克勤烈士的活动,《解放》还专门刊登了李直作词、铁民作曲的悼念歌曲《展开王克勤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克勤运动作为一个建军特色一直坚持了下来,战斗互助小组被写进战斗条例,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在各部队持久地开展着。尤其是王克勤生前所在连,几十年来更是坚持学习王克勤不动摇。从王克勤牺牲直到现在,该连每次集合点名,总是第一个喊响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连齐声答到,表示王克勤永远活在他们的行列中。1990年12月,中央军委授予这个连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1991年11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王克勤生前所在连考察,并挥笔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2002年3月25日的《人民》头版头条除刊登了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题词,还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题为《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王克勤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王克勤的事迹。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

王克勤的牺牲、安葬地山东定陶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来一直深刻纪念、缅怀着这位著名英雄。县政府将定陶北门命名为克勤门,为其墓建了墓碑,撰写了碑文,建起了烈士事迹、遗物瞻仰室。每年清明节前后,县里都组织干部群众到烈士陵园缅怀王克勤烈士。

本文摘自《党史文苑》2003年第4期,作者:王增勤,原题:《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2002年3月25日,《人民》、《解放军报》等大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江泽民同志为解放战争时期全军著名战斗英雄、爱兵模范王克勤生前所在连的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新华社同时还发表了题为《王克勤和王克勤运动》的资料。王克勤这个名字又一次响彻全军、全国,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那么,王克勤是谁?王克勤运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从蒋军功臣到人民英雄

1945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五十二团一营营长郑文博和教导员武效贤蹲在一间小屋里听一连指导员汇报:

我们连里一排一班新补充的战士王克勤同志,解放过来后一直不安心,工作不带劲,背后还发牢Sao说:真是天晓得,我会被俘虏过来,共产党的军队算个啥?几支破三八,一个连才两三挺轻机枪,一个营才两三挺重机关枪,兵又少,还把国民党的王牌三十军吃了,真叫我有些不服气。你看这些兵,穿得破破烂烂,吃也是饱一顿、饥一顿的。

郑文博、武效贤听了,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怎么,他不想干吗?郑文博问道。

是的。指导员回答:他说一支破三八、子弹几十发,真够呛,还不如回去扛机枪,打起仗来哒哒哒那才够劲呢!

唔,原来是个机枪手。武效贤开始注意起来。

他是一名老机枪手,各种机枪都摸得很熟。和他一起解放过来的战士都叫他机枪圣手,还说他打起仗来点子特多,在国民党军队里曾多次立过战功,还得到过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哩。指导员又说。

是王牌三十军的,又是机枪圣手和老蒋的功臣,看不起我们,这也难怪。可是,到现在还有这样的看法,个性倒是不赖。郑文博开玩笑说。

武效贤心想,营里倒有几支苏联造的硬家伙,老战士还没有一个能很好地使唤它,要是王克勤能使,并且愿意把他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别人,那该有多好!他决定抽个时间去访访这个倔强的战士。

隔了两天,武效贤专门去了一连,刚进门,就发现一班的战士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名蒙住双眼的大个子战士摆弄一挺机枪。他近前瞧了一会,那大个子战士双手麻利地把一挺苏式机枪上的零件一件一件地卸下来,随后又灵巧地一件件装上去。战士们都睁着惊奇的眼睛看着他,连称赞的话也忘了说。末了,那战士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拉下蒙在眼上的手巾后,又用手指轻轻抚摸了一遍机枪,就象一位琴师抚摸他心爱的小提琴。

教导员来啦!班长发现了武效贤,并向他报告说,他们正在请王克勤表演装卸机枪的动作。

他就是王克勤!刚才那一幕,武效贤也看到了,心里就对他喜爱了几分。王克勤似乎有点紧张,站在那儿不知所措,武效贤过去按了一下他的肩膀,叫他坐下,他仍然站着,直到旁边的一个老战士对他说:教导员叫你坐下啦。他才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

你喜欢它么?武效贤指着机枪问王克勤。

喜喜欢。

那就给你用吧,不过你得把全班的同志都教会。

行!

王克勤的回答简单又干脆,听不出一点虚伪的成份。武效贤觉得奇怪,这样一个纯朴可爱的年轻人,怎么会看不起共产党部队?他被一块厚厚的手巾蒙住双眼,都能搞清机枪的任何一个细小部位,又是什么东西蒙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看不清谁是亲人,谁是敌人?

刚开始,王克勤像大多数新解放战士一样,思想问题确实不少。主要是对当俘虏不服气。他曾跟别人说,国民党有美国人帮助,地盘大,军队多,有飞机、坦克、大炮,解放军靠几条破枪,别想打败他们。

当时我军普遍开展的诉苦运动,是帮助新入伍战士提高阶级觉悟,认清谁是敌人、谁是阶级兄弟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部队休整时,王克勤所在部队也及时展开了诉苦运动。诉苦大会第一天,几个新参军的农民战士沉痛地控诉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剥削欺压的痛苦经历:有的父母被杀了,有的妻子被强奸了,有的被逼得四处逃荒讲到伤心处,台上台下一片唏嘘声,要翻身、要报仇的口号,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

起初,王克勤用怀疑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一切。但不久,此情此景就勾起了他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回忆。他那红润的面孔开始变得有些苍白,他低着头,双手不住地揉着衣角。散会时,他的眼睛红红的。

第二天,王克勤第一个走上台去,一字一泪地控诉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给他一家带来的悲惨遭遇

王克勤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县王东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全家靠租种地主王三堂的三亩薄地度日,生活十分艰难。他无法像富家孩子那样上学读书,很小就不得不打草拾柴、参加田间劳动。后来,父亲因地租太高同地主王三堂吵了几句,竟被打成重伤。王克勤13岁时,父亲含恨去世。自此,母子三人只好靠乞讨度日。

1939年7月,19岁的王克勤,被保长绳捆索绑抓去当了壮丁。他思念母亲和弟弟,曾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每次都遭到毒打。后来,母亲和弟弟在外出要饭时下落不明。

吐了苦水,王克勤感到和同志们都是穷苦兄弟,与大伙拉近了距离。同时,经过长时间观察体验,他切实感受到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

对王克勤影响最大的还是1946年8月打响的陇海战役,这是王克勤等许多新解放战士参加解放军以来打的第一仗。进入阵地后,连长发现新解放战士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犹豫和畏缩情绪,王克勤也是如此。他想起了王克勤有次说的一句话,说在蒋匪军里,当官的经常对士兵们宣传说:共产党的军队对俘虏起初很好,打仗时却把俘虏放在前面当炮灰。看来,国民党军队的这些谣言还真起了些作用,连长想对王克勤他们说些什么,但还是忍住了。他想最好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冲锋号响了,我军党员干部们像往常一样,带头冲杀在最前面。不少解放战士却迟迟不前,王克勤也呆住了,机枪也忘了打。

一些冲在最前面的党员和干部有的光荣负伤了,有的壮烈牺牲了。连长和指导员立即又带着第二梯队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突然,王克勤呼的一声抱着机枪站了起来,向躲在后面的解放战士高声喊道:冲啊!于是大家都勇猛地冲了上去。

战斗的后一阶段,王克勤打得很勇猛,发挥了那挺机枪的最大威力,有时地形阻碍了他,他便抱起机枪站直了身子射击;敌人一逃跑,他便把机枪背带一挂,抱着机枪一面追赶一面扫射。

战斗结束后,营、连领导表扬了他,他却难过得哭起来了:我对不起开始冲锋时那些伤亡的同志

直到这时,王克勤才彻底体会到,解放军确实是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尽管这支军队的装备还不好,生活也很艰苦,但大家为了打倒国民党,使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都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解决了思想疙瘩,王克勤决心在人民解放军里好好干。

首创三大互助建立不朽功勋

1946年8月下旬定陶战役后,王克勤被提升为班长。9月,王克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庄严的党旗下郑重宣誓:永远做一名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战士,决心为党、为军带好这个班。

说实话,当班长对王克勤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他虽然军事技术好,有作战经验,但对如何当领导带好一个班却一点经验也没有。况且班里既有老战士,又有从解放区入伍的新战士,还有刚从国民党那边过来的解放战士,成分较复杂,技术水平悬殊,如何才能带好这个班呢?

王克勤深谙团结协作对保障战斗胜利的极端重要性,受当时解放区普遍组织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启发,根据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他创造性地在班里成立了思想、技术、生活互助组,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

思想互助主要是开展以诉苦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技术互助的目的是尽快提高军事素质。王克勤提出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的口号,带领战士从难从严进行军事训练;生活互助一开始也称体力互助。部队天天行军打仗,甭说是新兵,就是老兵,体力有时也吃不消。王克勤常说:咱穷兄弟在一起干革命,求解放,应该比亲兄弟还要亲。部队过河时,他把受伤的战士一个个背过去;部队夜行军,他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拧成一条绳,让全班战士牵着绳子走;部队宿营后,他忙着烧水给战士们烫脚、挑泡

王克勤创立的这一三大互助带兵方法,当时收到了很大效果:老骨干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解放战士既受到了教育,又发挥了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又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班里每位战士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每人的不足和短处又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克服和弥补。三大互助使王克勤班迅速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士力。

在山东巨野战役中,王克勤所在的一营担任了分割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的任务,他们于1946年10月5日夜占领徐庄。后由于敌情变化,一营由进攻转为防御。王克勤充分利用自己的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到了2008年,在班里展开互助活动。大家相互支援,一天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始终坚守在阵地上,全班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无一伤亡。

战后,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蒋科在旅部召开的总结工作会议上,着重汇报了王克勤和王克勤班的事迹,旅政委李震认为这是很好的典型,应向全旅推广。旅立功委员会经旅首长批准,命名王克勤所在班为王克勤班,并报上级批准为该班记大功一次,王克勤也荣膺一等杀敌英雄和互助模范称号。不久,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

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听到六纵关于王克勤班的专题汇报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等极为重视。他们指出:王克勤班开展的团结互助活动,是适应战斗需要和部队情况应运而生的典型,是广大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友爱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大的意义。野战军政治部很快发出了学习王克勤班的指示,所属各纵队迅即展开了学习王克勤的运动。野战军《战友报》社也派出得力到五十二团采访,接连在《战友报》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机关报《人民》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报道王克勤及王克勤班的事迹,六纵文工团还编演了歌剧《王克勤班》并获得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的奖励。晋冀鲁豫边区画艺研究社还为王克勤画了像并大量印制散发。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在晋冀鲁豫军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展的王克勤运动很快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极大关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补充兵源主要来自被俘后自愿参加的蒋军士兵,在有的部队更占到总人数的30%至50%。由于部分解放战士不习惯我军生活和改造他们需要有一个过程等原因,新解放战士开小差逃跑的现象一度比较严重,甚至有的再次投敌。如何改造新解放战士使其迅速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革命战士,成为摆在中央及我军各级指挥员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王克勤是俘虏兵入伍的,他当了英雄和典型,本身就是教育和改造新解放战士的一个极好教材。尤其是他首创的在我军最基层建立互助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的带兵方法,是迅速提高我军战斗力、凝聚力,特别是改造俘虏兵的好办法。因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做出决定,在全军全面开展王克勤运动。1946年12月11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发表了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阐述了开展王克勤运动的意义和方法,高度评价王克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辉的范例,希望全解放区的军民,都能按照当前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典型,来普遍有力地推行这一运动。

这篇社论在全国各解放区的指战员中引起很大反响,全军迅速掀起了一个开展王克勤运动的高潮,当时几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大互助运动。在短短时间里,大批王克勤式的模范班、排和英雄人物涌现了出来,迅速提高了全军的战斗力。

王克勤和王克勤运动永生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一举渡过黄河天堑,展开了鲁西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7月5日拂晓,我军突然包围了定陶城,王克勤所在的一营一连担任突击连。

此前,王克勤因在抢渡黄河时中了暑热,身体日见消瘦,每顿饭只吃半个馍就搁下了碗,给他煮点面条汤也喝不下几口。战士问他什么地方不舒服,他只是说:头有点痛,不打紧。

7月8日,王克勤兴冲冲地从营部跑回来,一进门就连声嚷道:同志们,好消息,准啦!大家唿啦一下子围了上去,他说:营首长答应把突击任务交给咱们排了。

攻城战斗就要打响,王克勤却已经四五天没有好好吃一顿饭,嘴唇都干枯了,只有那一双大眼睛还很精神。全排的同志都劝他留在后面,说:放心吧,我们保证不叫咱们排丢脸!王克勤笑着说:这是我们大反攻的第一仗,我不能不去,我的经验毕竟多一些。这点小病,一听到枪声就会好的。

王克勤仔细观察着前面的地形。城墙有两丈多高,城墙外面有护城壕和鹿砦。他帮战士们选择了冲锋道路,又跑到各班检查了一遍,直到看不出一点问题,这才放了心。

7月10日晚8时零5分,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攻城正式开始。王克勤高喊一声:冲!随即跃出堑壕,战士们紧紧跟在他的后面。

王克勤第一个冲过鹿砦,跳过护城壕,到了刚被炮火掀开的一城墙缺口下面,喊了一声:架云梯!三班副班长和两个战士把云梯架了起来,王克勤率先踏上梯子,这时一发枪弹落在梯子的左边,来不及采取任何躲避措施,爆炸声起,王克勤倒了下去。三班长回身去救王克勤,王克勤喘着粗气说:不用管我,冲冲上去!三班长不听,要把王克勤背下去抢救,王克勤双手拼尽力气抓住梯脚,就是不让背,并再次用更为严厉的语气命令:赶快登登城!三班长只得强忍悲痛,回转身高声喊道:为排长报仇,冲啊!率领战士们登上了城墙,并打退了敌人的反扑。王克勤从腰中艰难地抽出信号枪,朝天扣动扳机,发出成功登城的信号。

大部队越过城头向纵深发展时,王克勤昏迷了过去,被后面的同志抬到了不远处的急救所。当时六纵随军胡征正在五十二团火线采访,听说王克勤负伤了,他忙奔了过去。

这是个阴雨沉沉的夜晚。胡征扶着担架,跌跌撞撞把王克勤抬进急救所的一个瓜棚。

克勤同志,认识我么?

王克勤微微点头,嘴唇轻轻颤抖了几下,想说什么。胡征把耳朵贴近他的口边,艰难地捕捉他断断续续的零散字音,连接成两句完整的话:

请你告诉党中央,毛主席,我对不起党,没有完成党的任务。请再转告全排同志,要团结,要互助,好好打老蒋,为民立新功

王克勤英勇牺牲的不幸消息很快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司令员的意思十分明了,定陶之战虽然消灭敌人一个旅,但却倒下我一个全军的旗手,可惜啊!司令员拿来纸、笔,亲自撰写了一份唁电,以他和邓小平两人的名义,拍发到六纵司令部:

我们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悼唁一切为人民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我们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崇敬。为了永远纪念王克勤同志,决定王克勤所在排永远保持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学习王克勤同志,并为继续开展王克勤运动而奋斗,直到全部歼灭进犯军。

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

这是一篇极不寻常的悼文。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野战军军、政最高首长为一名排级军官亲笔撰写唁电,且连用极悲痛、无限崇敬、永垂不朽等多个极致词语,非同寻常。

消息传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延安,延安军民也相继组织了一系列悼念王克勤烈士的活动,《解放》还专门刊登了李直作词、铁民作曲的悼念歌曲《展开王克勤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克勤运动作为一个建军特色一直坚持了下来,战斗互助小组被写进战斗条例,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在各部队持久地开展着。尤其是王克勤生前所在连,几十年来更是坚持学习王克勤不动摇。从王克勤牺牲直到现在,该连每次集合点名,总是第一个喊响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连齐声答到,表示王克勤永远活在他们的行列中。1990年12月,中央军委授予这个连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1991年11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王克勤生前所在连考察,并挥笔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2002年3月25日的《人民》头版头条除刊登了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题词,还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题为《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王克勤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王克勤的事迹。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

王克勤的牺牲、安葬地山东定陶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来一直深刻纪念、缅怀着这位著名英雄。县政府将定陶北门命名为克勤门,为其墓建了墓碑,撰写了碑文,建起了烈士事迹、遗物瞻仰室。每年清明节前后,县里都组织干部群众到烈士陵园缅怀王克勤烈士。

乌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舌头发白厌食吃什么药
前列腺癌术后ED
藤黄健骨丸
藤黄健骨丸
藤黄健骨丸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