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救助

云南陆良县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纪实

民生救助  2019-09-13 20:27 字号: 大 中 小

  云南陆良县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纪实

  (上)

  2014年8月,曲靖市被国家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列入全国42个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成为云南唯一获批改革试点州(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作为承接全市改革任务的重点县,陆良县先行先试,紧紧围绕改革任务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瞄准有效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效益和功能,以抓好“老年幸福餐桌”和“关爱失能老人,共享生命尊严”老年希望工程为工作着力点,积极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破解当地特殊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探索走出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陆良之路。

  用心盘活服务设施资源

  陆良县有常住人口67.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9.4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3.67%,并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陆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把建设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多年来共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2个,总建筑面积达到26119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42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如何避免设施闲置,盘活设施资源,促使设施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成为拷问陆良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质量的首要课题。作为一个老年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赡养纠纷一直是困难陆良农村社会和谐的一大社会问题,加之养老服务社会供给不足,社会购买力相对较低,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很多老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照料,生活艰难,缺乏尊严,有老人甚至把自己的老年生活状况形象的描述为吃“轮饭”、“看脸色饭”、“甩屁股饭”。面对这一社会现实问题,2016年以来,陆良县紧紧瞄准特殊老年群体迫切需要的助餐、照护服务需求,从既受老年人欢迎又管用的服务项目出发,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为阵地,以开办“老年幸福餐桌”为支撑,以实施“关爱失能老人,共享生命尊严”老年希望工程为补充,为265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以老年人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等为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并开办了15个“老年幸福餐桌”服务点,日均为600名老年人供餐。

  用劲破解运营发展难题

  与很多地方一样,陆良县也曾经面临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困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陆良大胆创新实践。一是努力破解管理服务难题。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与(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全县选择基础较好的15个(村)社区抓好服务典型示范,明确了以板桥镇为重点乡镇,带动全县开展服务的工作思路,按照“乡镇(街道、华侨管理区)主导、村(社区)参与、居家养老中心运作”的总体原则进行推进,探索形成了以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村(社区)工作站、村(社区)老年人协会的三位一体管理服务模式。二是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上级部门及乡镇(街道)补助一点、村(社区)自筹一点、自主经营创收一点、服务对象缴纳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并通过村(社区)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起凝聚社会爱心的平台,积极向社会“募捐一点”,截止2016年底,共有1000余名社会人士向全县12家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共29个村(社区)工作站捐款1000余万元,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努力破解服务人员不足的难题。通过设立政府公益岗位,将66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人员及26名招聘人员补充到2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岗位中,化解了运营经费、服务人员不足的矛盾,并形成了关爱失能老人“三结合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280名“失能老人”实施了关爱服务。此外,陆良县不断加大养老护理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力度,2010年至2016年共开办养老护理员培训班5期,培训养老护理员667名,其中中级养老护理员76名,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更好开展积蓄了人才力量。

  用力提升管理运营水平

  为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陆良县一是规范居家服务内容。上墙公示关爱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自理程度、服务方式、帮扶人等信息,公示关爱服务内容、经费来源、关爱机构及服务申请流程,统一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明细公布各“老年幸福餐桌”就餐人员、伙食标准、额定餐费、补助及交费标准、资金来源、用餐时间和每日菜谱,并按照规范认真做好服务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有15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基本做到了规范化运营,为全县树立了典型。二是实行台账管理。三岔河镇舟东社区、太平社区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印制了管理服务台账,严格登记每一天、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一户一档,为关爱服务对象精准建账,由乡镇老龄专干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其中,三岔河镇还建立了为老年人服务的信息平台,为全镇的老年人提供了快捷、便捷的信息服务,并由乡镇老龄专干通过群对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人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大大提高了各中心为老服务的质量。四是推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各村委会(社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动员各类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开办,目前已形成村委会(社区)自主管理、老年人协会承办管理、农村敬老院延伸管理等几种比较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

  用情激发基层服务活力

  为更加有力的激发出基层为老服务的活力,陆良县针对各村委会(社区)的不同优势,对各类的服务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一是拓展农村敬老院服务范围。同乐街道、板桥镇、大莫古镇的农村敬老院在满足五保供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拓展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范围,向农村社会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照料、家庭护理、配送餐等服务,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延伸;召夸镇新庄村委会、三岔河镇盘新社区等村委会(社区)盘活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板桥镇大桥村委会、三岔河镇舟东社区等村委会(社区)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村(社区)卫生室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建共享,为老年人设立了康复、保健、家庭病床、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养生知识讲座

  ,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二是培育志愿服务。让居家养老服务阵地成为起社会志愿服务的舞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义务养老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定期***和志愿者“一帮一、结对子”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为空巢老年人提供***。三是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三岔河镇太平社区等以“就近组织”、“结对服务”为主要方式,为社区400余名70岁以上独居老人、80岁以上空巢老人提供互助服务。四是立足长远发展。县老龄办、各乡镇老龄专干和开办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幸福餐桌”服务的村委会(社区)一起明算账、算细账,根据各个服务点的资金来源情况,严格成本管控,既承担社会,努力降低老年人用餐成本,又强调家庭,通过敬老爱老氛围的营造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督促和引导老年人子女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主动为父母缴纳费用,让老人享受服务。这一从实际出发的举措既有力降低了村委会(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开办“老年幸福餐桌”的经济压力,又有效顺应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受到了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普遍欢迎,富有长远发展的活力。2017年云南省老龄办考核检查陆良县板桥镇大桥村委会“老年幸福餐桌”时,一位农村老人对考核组说:“我吃过两个‘伙食堂’:一个是曾经的免费伙食堂,吃的是米糠、野菜,如今是‘老年幸福餐桌伙食堂’,每顿“四菜一汤,每餐都在变花样,儿女交钱给我吃,我这辈子值得了”。

  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道路上,陆良县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从总体上看,全县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规范阶段,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下一步,陆良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重任,努力工作,创新实践,推动全县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而努力。

  (下)

  陆良县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坝区,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农村人口大县,近年来,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日趋明显,加上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普遍不足,如何在社会购买能力相对较低的条件下,找到能够有效满足居家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服务模式,实现传统上由家庭承担的养老任务逐渐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变,为广大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提供保障,成为了陆良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从“开水烫冷饭”到“顿顿吃热的”

  “党委政府对我们(老年人)太好了,我天天都来这里吃饭,一天两顿吃热的,过去一个人在家里,煮一顿吃几顿,经常煮不动了就拿点开水泡泡冷饭,放点白糖就是一天”,问及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餐桌”用餐以来的生活的变化,陆良县板桥镇大桥村委会大桥村90岁的王包子老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2016年6月,大桥村委会召开了全村老年人座谈会,针对全村留守、独居、空巢老人多的特点和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筹资35万元,采购设备,聘请人员,制定标准,在大桥和王家坡2个村民小组建设了“老年幸福餐桌”服务点,以老人自愿、子女同意为原则,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一日两餐,由老人刷卡自主选菜消费用餐。服务开办后,立即得到了周边老年人的响应,用餐人数迅猛增加,由于就餐老年人过多,大大超出了服务点承载能力,试运营一段时间后,村委会不得不再次召开大会,将就餐人员年龄限制提升到了75岁。截止2017年3月,两个服务点日均为123位老年人提供每日两餐的供餐服务。

  “我们不仅是为了老年人吃得饱,身体好,更为了老年人的子女能够在外面安心挣钱”,秉持这一宗旨,大桥村委会争取2名政府公益岗位人员,招聘3名聘用人员,充实了服务队伍,在上级部门给予一定补助基础上,通过村集体土地租赁费、社会捐款等方式筹集经费,动员2家村企承担电费,有效降低了老年人的用餐成本,以米饭5角,素菜1元,荤菜2元,汤免费,每餐人均3.5元,每月人均220元的标准为老年人供餐,老人依靠自己的养老保险和高龄补助,再由子女缴纳部分费用,便可满足用餐需求。针对部分子女无力负担、年老多病生活得不到保障的老人,大桥村委会争取县“关爱失能老人”老年希望工程和社会爱心人士指定捐助解决了50名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的补助,有效解决了特殊老年群体的用餐难题。此外,大桥村委会保证了“老年幸福餐桌”财务的单独核算,统一制作了服务卡,由村、组10名干部包户为老年人服务,并将“每月对每户服务对象家访不少于2次”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村委会副主任更是无偿义务承担了2个服务点的采购任务,每次采购均有“老年幸福餐桌”服务点管理人员共同计重,如实登记,严格管理,保证了“老年幸福餐桌”的良性发展。

  从“吃了上顿无下顿”到“四菜一汤变花样”

  “家庭特别困难、生活特别无助、服务特别有需求的老人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对象”,和大多数开办了“老年幸福餐桌”的村委会(社区)一样,三岔河镇舟东村委会把解决“三类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放在了工作的首位。面对资金缺口,村委会积极想办法,通过募捐获得了23万元的社会捐款,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周边的集市交由村老年人协会管理,把每年3到5万元的收入资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通过多渠道筹资,目前,舟东村已保证了15名失能老人的服务资金来源,每名老人每月仅需自负少量费用便可享受服务,自2015年10月12日“老年幸福餐桌”开办至今,舟东村委会已为30名因身体、家庭等原因一度吃饭困难,生活艰辛的“三类老人”提供了484餐,每餐四菜一汤的低偿供餐服务,并为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餐困难的老人送餐248人次。除提供一日两餐外,舟东村委会还把生活照料、精神关爱、按摩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充实到了居家养老服务中,采取集中服务和***相结合的方式,为“三类老人”提供了关爱。据统计,2016年,舟东村居家养服务中心共为“三类老人”提供服务2035小时人次,其中生活照料283小时人次、精神慰藉308小时人次、按摩护理296小时人次、文化娱乐539小时人次,其他服务609小时人次,为失能老人理发20人次,洗衣服、被褥49件。

  “我们村老年人居住分散,仅失能老人就有100多名,现有的1个点无法实现‘三类老人’的服务全覆盖,下一步我们想要通过在村民小组开设服务点的方式将服务向更大范围覆盖,我们的目标是以老人自主交费为前提服务300名普通老人,保障更多的‘三类老人’,并将服务从供餐、家政向‘医养结合’发展”,舟东村委会总支书记马良平并不避讳当前服务的不足,并对全村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充满憧憬。目前,舟东村已为全村858名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测血压、跟踪观察老年人慢性病用药及病情变化,并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村便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功能进行整合,现正配合三岔河镇研究推进全镇“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方案,谋求下一步村级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发展。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文体娱乐享晚年”

  “保障老年人吃好是首要问题,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以‘老年幸福餐桌’为平台,利用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更多老人在餐后把文体活动开展起来,让不就餐的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也过来活动”,谈到三岔河镇万清村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老年幸福餐桌”的功能定位,镇老龄专干吴建柱认为应当有“文化养老”方向的延伸。2016年7月,万清村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办“老年幸福餐桌”,在各类社会机构、爱心人士踊跃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捐款的同时,村爱心企业家朱昆良创下了73万元个人捐款的记录。目前,村委会已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所筹集到的资金,修建了活动广场,添置了文体设施,配备了灯光、音响、电脑等活动设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了全村每日最热闹的地方,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老人聚集到了这里,打球、唱歌、跳舞成了他们的“时尚”,曾经“带病下田”的家庭劳力成了文体活动的队伍主力。每日“老年幸福餐桌”两餐之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室外,门球、地掷球、歌舞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室内,棋牌娱乐、读书看报、聊天观影充实了老人们每天的精神生活;还有安放了球桌、健身器材的活动室,一缕白髯、精神矍铄的84岁刘兴芳老人更是以精湛的球技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乒乓球明星。

  “我们要围绕‘老年幸福餐桌’的开办,围绕‘关爱失能老人’老年希望工程的开展,通过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模式创造,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提升”,如同陆良县老龄办主任俞建冲所定下的工作目标,目前,陆良县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经验正常不断创造形成,县、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正在共同编制一张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络,全县的居家养老服务正由最初的无偿、低偿服务逐渐向低偿、有偿服务转变,并在“智慧养老”等服务领域开始了有益的尝试。面对现阶段服务制度及资金保障还未形成常态、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夯实、设施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等不足,陆良县正积极努力,通过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常态化开展,推动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等手段,着力补齐短板,谋求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长远发展,努力谱写出居家养老服务的“陆良模式”。

德州治妇科医院
陕西男科研究院
鞍山治癫痫医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