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新闻

家乡美食油城老瓢粉条节能

民生新闻  2020-11-11 04:00 字号: 大 中 小

家乡美食——油城老瓢粉条

不管一个人走多远,留在记忆里的家乡,总有一种让人无法忘却的美食味道,这就是乡愁。

每年在大雪节气前后,淇县西部山区的群众都会开始忙碌,趁着气温下降,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村里就会架起大口的铁锅,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把用红薯做出来的粉芡继续深加工,做成粉条。

因为是纯红薯粉加工而成,所以这里的粉条久煮不烂,弹性十足,口感很好。冬天里这忙碌的场景,还有让人无法忘却的劲道粉条,就成为了一直在心头萦绕他就在我们身边的家乡味道。

做粉条之前的第一步,要把红薯芡打碎,提前做一个酵头。酵头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粉条的质量。

将做好的酵头跟红薯粉芡搅拌均匀。以前没有机器,全靠手用手搅拌,现在会用搅拌机来进行初步的搅拌省些力气。

经过初步搅拌的粉芡糊还要放进大盆里继续用手揉压,直到达到盆光、面光、手光的程度,根据经验来判断面糊的黏度是否合适下粉条。

一个葫芦做成的瓢子,上面钻出许多的圆孔,就是下粉条的天然工具。这上面的许多补丁,见证了老乡们一代一代的生活。

把做好的粉芡面团放到漏瓢里,下面架好的大锅里面烧开水,不停地敲打瓢子或者手腕,让里面的面团通过漏瓢的圆孔不停的流到锅里。

这里面需要几个人的完美配合,下条人敲打的节奏,放面团的时机把握,还有捞粉条的经验。

粉芡团通过漏孔落到烧水的大锅里就会凝固,会漂浮到水面上。这时候捞粉条的要看准时机,及时地把粉条从开水锅里捞到外面的冷水盆里,时间一久就会煮烂。

捞进冷水里的粉条还要及时地捞出来,飞快地整理好,穿进去一根细木棍,搭起来晾干。

有人做粉团,有人下条子,有人捞、有人架,每个人都在尽心做好自己的环节。整个下粉条的过程,就是一场完美的接力配合。

群众的语言是朴实的,直接的。如果你问他们做了多少,他们都会说多少多少杆。而当你看到正在晾晒的粉条时,你就会明白这个“杆”字用的是多么的贴切。

粉条挂在杆子上,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出琥珀一般的透明黄色。

晾晒的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最开始要挂起来控水,把水沥干之后,还要转移到阴凉处继续风干一下。

等到感觉快要干透的时候,还要把这一杆杆的粉条卸下来,平摊到地上,上面用油纸覆盖,以防过于脱水而成为“病条”

山区地薄,除了种些谷子之外,种的最多的怕就是这红薯了。红薯耐旱,在凤城中心医院耐贫瘠,产量高。以往的时候,人们缺少口粮,就会把红薯储存在地下的红薯窖里,好在没有粮食的时候能够填饱肚子。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红薯基本都拿来加工成粉条了,这些粉条也就成了山区群众的经济。

粉条要想达到晾干储存的程度,还是要经过长期的过程。等到干至一定程度的时候,要用棍子把粘结在一起的粉条锤开,挂起来继续晾晒。

从红薯到粉条,经过时间的神奇作用,融入祖祖辈辈的生存智慧,变成了这样一种饱含乡愁的家乡美食。

组织:淇县摄影家协会

鸣谢:淇县北阳镇油城村委会

宝宝积食食谱
景德镇白癜风专科医院
养气补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