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呼声

意识流是指一种小说流派

民生呼声  2020-05-10 21:26 字号: 大 中 小

摘要:意识流是指一种小说流派,是描写人物心理的一种表现手法。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意识流是指一种小说流派,是描写人物心理的一种表现手法。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现代主义流派的“意识流”小说,它流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法、英、美等国家。最著名的是法国的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英国的女作家沃尔芙等人。他们先后写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意识流”小说,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其实,真正在戏剧舞台上出现意识流的表现形式,首先应该推崇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他创作和改编的历史剧和四大悲剧,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更是戏剧台词中的经典。把意识流运用的淋漓尽致。

美国哲学家论述: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流动的状态中,所以称为“意识流”。意识对它自己来说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样子出现的。像链条可系列这样一些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使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它流动着。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自然地把它描写出来。让我们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的生活之流。

这段精辟论述,从而告诉我们“意识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并不能使我们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不能使用我们对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因为从作品实际看,一些传统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也是以精于刻画心理著名的,而且他们写人物的意识,也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流,并不可能跟着人物的意识永无止境流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时,实际上都是流和片的统一。即从局部看,是流;而从全局看,不过是其中一片或几片而已。

那么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把两类小说认真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其区别并不在是不是刻画了心理,是不是表现了意识之流,而在于披露了什么样的心理,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识之流。当然,戏剧台词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属于意识流的一种表现形式。

意识流的特点就是专注摹写内心生活,如果我们把人物的内心生活,内心独白叫做意识流,那么人物外部的生活就可以称为生活流。意识流是生活流的反映,但意识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行动反作用于生活流,两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即写意识流,也写生活流,一般以生活流为主体。意识流为辅助,在写作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意识流”小说,则主要甚至全力写“意识流”,其兴趣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曲,对“生活流”则不甚关心。他们的作品或孤立的写“意识流”,很少或根本不去反映“生活流”,以至意识流成为无源之水,显得神秘难测;或者是完全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反映,而主观屏幕又常常是反常的、变形的,因此反映出来的生活流往往歪歪扭扭,支离破碎,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明晰完整的场景,连人物形象都朦胧,文章笔墨都以意识流动为转移。这个特点在最早的意识小说中已有表现。法国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说《月桂树砍掉了》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小说利用内心独白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的青年在六小时里的心绪变化,用乔伊斯的话来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海里。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曾说,意识流小说几乎总是用来描写某一人物个人的平凡的经历和他对这些事情的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多少给人以没有对准焦距的感觉。

“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写内心生活,并不仅仅是个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的问题,而是同他们对世界对艺术总的看法有联系的。他们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一样,以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实,客观现实反而不真实。普鲁斯特认为主观真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主观作品才是唯一真实的著作。乔伊斯要求艺术家去表现经验的真实。福克纳则认为作家只应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陶乐赛.理查逊反对描绘外部现实,主张意识垄断一切,专门去表现“个人思想和信仰的真实”,让沉思默想的现实来独立发言。维吉尼亚.沃尔芙要求以主观代替客观,努力表现人物私有的幻想。在她看来只有意识流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道理。她有一段很有名的话: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共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在她看来,“生活”即内心世界,并不是左右对称,合乎逻辑的,而是像“一圈光晕”,模糊朦胧,变化万端。文学作品应当着力于表现这种错综复杂变化的“根本精神”,而不应该去描写“意识流”本身以外的事物。

“意识流”小说是强烈反对自然主义的。沃尔芙就曾用尖刻的语言嘲讽自然主义作家对外在环境和背景做事无巨细的繁琐描绘;然而有意思的是,她自己却在提倡对主观世界作同样的事无巨细的繁琐的描绘。她反对“客观的”自然主义,却提倡“主观的”自然主义,要求把人内心世界中混乱错综复杂的一切、包括梦境、幻想、错觉、最飘忽的闪念、最莫名其妙的冲动、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总之一切无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统统写出来。

意识流小说家往往还用添枝加叶的办法经强调无意识之荒唐、复杂、离奇、不可理喻。办法之一是白日做梦,他们笔下的人物不分场合动不动就做其梦,想入非非,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冥想者、梦游者。办法之二是自由联想让人物随时随地地进行突然的、跳跃式的联想。如沃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写一个女人看到墙上一个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办法之三是“时空错乱”,不顾时间顺序的客观性,采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将过去、现在、将来随意颠倒、穿插、交融,并有意不做任何说明。空间顺序、梦幻和现实的界限被打碎,搅乱,翻来覆去,纠缠不清。极端者,甚至愿意破坏语言规范,前言不搭后语,几十页不用一个标点儿。凡此等等,目的都是一个,用突出内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莫测,紊乱不堪。

我认为戏剧台词中的内心独白,是以为清醒的意识为主的传统的内心谈话。它是由内向外的,也可以说是戏剧台词中的意识流。

台词,是戏剧人物表现思想的一部分,通过内心独白加大戏剧的表现力度,从而感染观众,或者说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矛盾冲突的内涵,让观众感受到戏剧人物中的思想活动,这种思想活动在台词内心独白矛盾冲突中交错发展、深化。内心独白是受外界刺激的结果,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听说父王被谋害后,他愤怒、忧郁、痛苦,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想象。这是人物接受刺激后在内心引起的思维活动,是人物进行语言、行动交流的产物。富有个性演员投入角色之中,利用内心独白的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加强戏剧冲突,围绕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达到高潮。每个演员在戏剧演出行为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都会因客观事物的影响与刺激,而不断思索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各种各样的判断,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和推测。在演出过程中,

人物随时随地都要辨别、咀嚼着对方的话语,进行分析、揣度对方的心理活动,观察和检验自己的言行在对方身上产生的微妙变化,甚至是影响观众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需要做出各种决定,给对方和周围的事物以无声的回答,这些回答表现为演员各种新的行动,当然包括语言的动作性和动作性的语言。内心独白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既是人物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人物的言语与行为的产生过程。演员的大段内心独白,其实就是体验这个剧情的发展、深化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内心生活的真实化验,是真实情绪的一种流露、呼唤或呐喊,甚至是控诉、责怪某些人和事物等。

内心独白可以是交流的形式出现的,从分析人物内心独白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有对手的情况下,演员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对手在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同周围事物的刺激或是同自己视相中的对手进行交流。无论哪一种情况,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内心独白的运动总是以接受刺激——做出回答——再接受刺激——再做出回答。

内心独白的运动是连续性的。人物在表演时,总要满怀 ,不断的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一些事物,人物的思想活动随时地都在激烈地争斗着。

内心独白是以迅速的形式出现的,在强调内心独白的连续性时并不意味着要求演员在台上总是紧张地无休止地思索、再思索,也不意味着每一个思想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内心独白经常是以极迅速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根据剧情需要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段,有力地推动矛盾的发展,使人物更加突出中心思想。

内心独白要求演员恰如其分地表现角色,它不同于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完整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演员在组织人物内心独白时,不是用嘴唠叨而是应该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迅速闪现出来,这样能够使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真实、生动的,使人物在舞台上生活起来既有生机又有活力而且又能达到感染观众的良好效果。

那么,怎样获得真实的内心独白呢?内心独白具体内容的构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规定情境。演员只有把自己真实置身于角色的规定情境之中,才能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内心独白。比如:话剧《屈原》中的屈原面对漫天雷电时,由于受到子兰公子的迫害,他责问天地、愤慨、怒吼。大段的内心独白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到思想,从人物到演技,几乎完美地在观众心中建立起来了,让观众潸然泪下,无不沉浸在深深地回忆之中。

总之,要使自己按着角色的性格真实地看待一切,用全心去感受、判断这一规定情境的变化。去掉一切理念上的分析,认真地去看、去听、去思考,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内心独白。一旦离开了规定的情境,内心独白就失去了根基,那么,通过什么来判断是否获得了正确的内心独白呢?关键是通过演出行动。

一个演员的思想受剧情约束并指引角色的行动,同时渗透在全部演出过程中,而行动无时不刻在体现剧情和中心思想。一个演员的思想和行动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只有这才能为演员检验自己内心独白的正确性找到一条客观的标准。在某种规定情境中演员想的对还是错,是否符合人物在此剧中应有的心理状态,那就要看是否与人物前后一系列行动的统一,是否符合人物的行动逻辑。如果你所产生的内心独白不符合戏剧人物前一个行动的结果,又不足与促成下一个行动的产生,那它就是不正确的,自然也不可能建立正确的行为。只有把内心独白作为孕育和产生行动的过程,作为前后行动的连结环节和行动的组织部分,也就是把人物的思想纳入到行动线之中,使人物的一系列行动及其发展变化成有机的、合乎逻辑的、贯串的,这样才可以说角色的内心独白是正确的。一旦偏离了人物的行动轨迹,内心独白也就离开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艺术实践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两个演员同时扮演一个角色,尽管两个人的动作、手势、眼神以及对人物的处理都是一致的,甚至演员的外貌、声音都相象,但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却相距甚远,一个是主动、深刻的;一个是单薄、肤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不能否认,其中存在演技上的优势,也存在演员创作个性的不同,因而体现出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的不同,就是说关键在于人物的精神世界有差距。想要缩短这个距离关键的一环就是使人物的内心独白更加深化,解决内心独白在内容、质量、深度和广度上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深化的问题呢。

第一,要牢牢地掌握人物的社会背景,即人物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遇、欢乐与痛苦,及生活的各个侧面,如习惯、兴趣、修养、知识与能力等等。如何说话、做事、思考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呢?演员掌握内心独白仅仅是一方面,这就需要付出一定精力去认真学习、研究、充实、提高。

第二,要牢牢抓住人物的“灵魂”,要把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表现加以解剖之后,看一看贯串在他整个生活当中的是什么东西,他追求什么,幻想什么,精神寄托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样就能够找到既得的和应有的内心独白在内容和质量上的差别。

内心独白是戏剧揭示人物内心矛盾的语言动作的一种,它与小说和诗歌中的意识流具有共同的特点,我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长诗《离骚》,通篇都是内心独白。《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话剧《屈原》中的屈原,内心独白甚多,也非常感人,这种独白,好比电影里的主观镜头,条理清晰,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内心独白就表现内心世界而言,显得复杂、丰富、深入细腻、节奏快速、跨度较大真切含蓄、抒情味浓。多层次、多变化、多角度,具有心理的立体结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感受人物内心深处,体验其思想感情浪潮的波动,犹如情溢神驰的散文诗。

总之,对戏剧中人物的精神生活了解得越多,探索得越深,感受得越真实,体会得越细腻,就越能使演员的内心独白深化所以说戏剧台词的内心独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才能感染观众,才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最终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共 522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将小说的写法和戏剧的表现方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大量的阅读和敏锐的感觉,没有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是很难写好的。此篇文章是较成功的一篇。通过旁征博引,开篇以意识流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言语和作品片段来剖析意识流发展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局限性。继而,进一步深入论证了剧作里意识流和生活流相辅相成互相感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社会背景与精神生活统一了起来,在戏剧人物的刻画和作品的表现方式上,给与了理论上的指导。狭隘的意识流是一种纯粹的不设置环境的,孤立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类似于舞台中所有的光束集中在一个独白人的脸上,我们唯见的唯听的,全在舞台人的独白里。我们在他的虚无飘渺飞天万里的心理活动中去寻找、想像和感受他生活的状态和环境。然而,越精彩的意识流,它背后总是隐藏了更精彩的生活流,就如我们所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就是意识流形成的源泉——永恒的生活流,这亦是演员刻画戏剧中人物所要通读的东西。大约,这样的结论,是这篇文章的最终主旨了。阅读此篇赏析论证,带给编者思考的愉悦,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吧,是否可谓此为意识流的独特。!:垦荒者。 【江山部·精品推荐14110 0005】

1楼文友: 15:06:1 更正作者错误的文学概念,意识流绝不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变现手法,而是创作者利用自己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来创造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它和描写人物在心里无关。用意识流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属于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也绝非是用来描写人物心理的。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 一词原来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 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 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说白了,就是作者凭着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流动去创作文学作品。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楼文友: 16:05:25 理论和文学性很深的文字,读起来需要耐心认真。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从事金融业。榕树下“雀之巢”社团常务副社长。

楼文友: 16:45:22 书读死了,就活在别人的模子里。让我说,精彩的好看的让人心动的引人共鸣的叫人心生力量和爱的文字都是好文字,干吗要分出来这个流那个流,这劳什子有吗?其实,最初的意识流是很狭隘的,且特色很明显,即是意识中的场景,读起来像梦呓,说到底就是一种表现方法。但后期便被杂交了或者淡化了,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泾渭不明。我想,这是好事。

4楼文友: 16:48:51 另检讨一下,编按中将戏剧敲成喜剧,如那位能修改的烦请修改一下。垦荒感谢。

5楼文友: 17:26:09 谢谢屈瑛华大姐光临指导工作 日月如梭

6楼文友: 17:27:49 握手垦荒者,谢谢你 的按语。 日月如梭

7楼文友: 17: 1:07 意识,是心理活动,意识流绝不是仅仅是描写心里活动的。它是一种由意识的活动进行写作的一种方法,不是仅仅描写心理活动的。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楼文友: 17: 5:04 也可以说,意识流,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受腹稿或者事先的预定提纲的限制。是一种创作方法,不单是心理描写,也可以写景写事写人物的举止行为等等。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楼文友: 17:52:52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更正的问题,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创作于1590 1600年这十年之间,也是他悲喜剧做成功的时期。可是 意识流 一词原来是心理学词汇,根本就没有用运到文学上,是在1918年梅 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 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无关。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9楼文友: 18:14:51 目前,就我的评论还不需要你更正,我也没说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有关,而是剧中的人物,我是举例,是解析,就是哈姆雷特内心独白属于意识流。请问文学的概念是什么?请你耐心看透我的评论,不要以偏概全。

10楼文友: 18:16:52 1980年春节前,我听过一次讲座。主讲人是一位满头华发的美国老太太,叫科恩夫人,美国一家博物馆的馆长。讲座的主题是美国七十年代的超现代派艺术。

幻灯片上放的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几何图形。其中,在沙滩上用一堆五花八门的罐头盒、饮料瓶垒起来的长城给我印象最深。和那些艺术相比,毕加索的东西就算是现实主义的了。

艺术总是不断发展的,新旧之间、不同流派之间免不了冲突。讨论是必须的。有人说,没有艺术批评就没有艺术。文学当然不能例外。中国纯文学自《文心雕龙》始。络文学现在最缺的就是文学批评。我很欣赏这样的文章,也欣赏因这样的文章而产生的一切讨论。

讨论,应该就文而言,别有其他。

问好石佛兄!

六盘水治疗白癫风医院
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南昌治疗白斑的医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