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历史

刘荣林到开山镇检查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生活

民生历史  2020-03-24 08:55 字号: 大 中 小

慈善法将促进慈善组织蓬勃发展

在慈善法十二章112条里,“慈善组织”这个概念先后出现了143次,是慈善法所要保护的4个参与慈善活动的主体“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慈善法可以说是慈善组织发展促进法。

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关键在慈善组织

慈善法把慈善组织作为规范的最重要主体,符合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捐赠主体所捐助的资金、物资,以及志愿者的慈善服务,要落实到被救助者,由于打破了地域局限和与公益事业的结合,由捐赠者直接去开展慈善活动就难以做到,一般都要依靠慈善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来进行。

现代慈善活动运行的一般方法,是行善者通过自愿捐款捐物到慈善组织,通过慈善组织这个第三方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进行救助,对教育、医疗、健康、科学、文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公益事业进行资助。这就决定了现代慈善活动必须建立以慈善组织为主导的慈善运行体制。

慈善法确立了慈善组织在慈善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慈善法第三章慈善募捐中明确只有慈善组织才能开展慈善募捐。

第二十一条“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并明确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时,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及时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这进一步明确连政府都不能直接开展慈善募捐活动。这种排他性的规定,对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地位具有重大的作用。

慈善法第五章慈善信托中,慈善组织可以作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开展慈善信托活动。慈善法将慈善组织纳入受托人范围,不仅为慈善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也体现了对慈善组织的极大信任。

慈善法第六章慈善财产中明确了慈善组织依法对慈善财产具有管理处置权和对受益人的确定权,要求慈善组织积极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对慈善组织开展活动需要的管理经费也给予了明确,对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慈善法第七章慈善服务中规定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或者招募志愿者提供,也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提供。并要求志愿者接受慈善组织安排参与慈善服务活动,应当服从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训。这赋予了慈善组织对慈善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决策权,对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的招募、培训、安排权与相关的义务,明确了慈善组织不仅是慈善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还是慈善服务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的法律地位。

上述法律条款从“慈善募捐、慈善信托、慈善服务”慈善活动的三个关键环节完成了确立以慈善组织为主导的慈善活动组织化体制。

同时,慈善法还为慈善组织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依照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慈善组织发展的支持。

慈善组织之于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制”。

这表明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立“国家、社会、群众”共同承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开放慈善事业就是开放社会,让民间与政府共同分享社会治理的资源,共同对社会进行管理。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在“放权”,授予慈善组织整合、分配社会资源,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力,这正体现了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政府在“放权”的同时,通过修订《企业所得税法》把抵扣比例从3%提高到12%,“放钱”给民间。也说明,政府已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完全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的全部,“放钱”给企业,再由企业捐给慈善组织去发动社会和群众的力量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与政府一道承担社会治理的。

这表明慈善组织在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地位,促进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什么中成药去黄褐斑

脑梗偏瘫如何治疗

清远癫痫病专科医院

全国哪看冠心病最好
静心助眠口服液怎样
盆腔炎的早期症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