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理财

中国文物报的可赞与可敬

民生理财  2020-08-12 00:35 字号: 大 中 小

《中国文物报》的“可赞”与“可敬”

2015年系中国 文化遗产日 设立十周年,恰逢《中国文物报》创刊三十周年,我从报上读到大量的纪念文章,作为《中国文物报》的热心读者及撰文者,我是 得其利者,心负其重 的,定要在它 三十而立 之际,绝不缺席,奉上心语。作为建筑设计研究与传播者,我想不起何时关注到《中国文物报》,但记忆的闸门让我理着 建筑、文化、历史、传承 的线索,与《中国文物报》一同感受着它的有为、有位及业界影响力。

可赞 《中国文物报》海纳百川的选题

在新近读到的《中国文物报》社多媒体传播推广手册中获悉,《中国文物报》是其旗下综合性权威报刊,经历了从《文物报》到《中国文物报》的转变,具有融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为一身的优势板块。我在翻阅自己收藏的《中国文物报》时,基于专业需要,我留存的报纸主要是《遗产保护周刊》、《博物馆周刊》的选题。在梳理自己在贵报发表过的文章时,虽然难记忆住始于何时,但从找到的十几篇文章中按时间排序,仍然可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题库 。

之所以说《中国文物报》选题 可赞 ,是因为该报主编及用跨文化之思选稿用稿,这里既有文化遗产的前沿碰撞及深度文化透视,也有来自们的专业敏感及多文化的自主沟通与吸纳。建筑遗产作为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愈来愈成为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如 事件建筑学 是我们首先在贵报发表的自荐书评,事件往往指那些对国家、城市、区域产生重大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活动。在笔者主持的建筑文化考察组自2009年起先后推出《中山纪念堂》(2009年)、《抗战纪念建筑》(2010年)、《辛亥革命纪念建筑》(2011年),它们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经典的 三大文本 ,体现了以建筑名义书写的纪念性、文化性与政治性。对于《中山纪念建筑》我的评价是,它是国内第一次建筑界与文博界联手,通过对建筑师吕彦直及工程师黄檀甫的历史贡献之评述,展示中国建筑的当代贡献,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建筑文化意义都对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留下经典 范本 。现在翻读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诞生《抗战纪念建筑》,倍感以纪念建筑与遗址梳理 二战 记忆的价值,无论是灾难历史还是抗战史实,它都体现出一种特有的遗产精神。

可敬 《中国文物报》书写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史

对《中国文物报》三十周年不应全是简单的歌颂和赞美,因为新的三十年需要的是新开篇的祝福与期待。作为一个 可敬 的理由,至少有三方面:(1)抓准当今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备受关注的特征,不局限在 文物 的圈子中,大胆走出文化遗产的宽泛之路;(2)及时选取文化遗产可对话、可解读的视角,既省思过去,也面向未来,研讨的专题立意高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出现历史连续性断裂危机态时,审慎地研讨《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把握住当代的 乡愁观 ;(3)能在第一时间读到来自国际的动态,感受到国内外合作的深度主题,如每年的 4.18 的国际古迹遗址日、 5.18 世界博物馆日及 中国文化遗产日 都结合主题推出专题文章。无论从文博界的学术视角上看,还是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传播,《中国文物报》的办报方向、品质都值得敬佩。

依我之见,《中国文物报》是中国文博界乃至各界文化人士的阅读圣殿,如果说在面向专业层面它的作用发挥有成效,那么在面对公众文化遗产系统的知识教育上它还有工作要做,在迈向更快捷、更精准的学术境界上,它的 专刊 也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认为,《中国文物报》是国内专业类报办的极有内容且坚守品质的,每期阅读都必有收获,因此感到它是用一种 方法论 在办报,其三十载的历程堪称写就了 中国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史 。文化叠着民生、遗产叠着城市,如何寻找原点,如何在络传播已大面积替代历史的今天,坚守靠内容来吸引阅读者。我们不反对众声喧哗的电脑环境下的虚拟表达,我们也关注并投身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但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媒体人必须清楚,真正的《中国文物报》的成功过去及未来发展,是扎实的采编,是主编的创意,是真正的文化视野,这就是一张报、一个行业的方法论。

依我之见,《中国文物报》的新发展,不仅需要意态如恒、不动如山的 学术+普及 的坚守,也要有与文化发展共济的思考,建议开辟 文化遗产时评 栏目。2014年笔者曾为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策划了 自我发现与提升 建筑遗产保护工程反思 的研讨主题,会上专家们研讨热烈,一致认为在文化遗产界应大力倡导评论之声。对此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 本届年会采用发现与反思的批评方式,创新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观念,这是近年来在全国文保界罕有的学术交流主题,是应倡导的学风、会风、文风 。何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应予以评论审视的问题,从观念上看,不少地区将文化遗产纳入文化产业去运作,导致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不顾遗产本体和环境价值,在规划设计中追求 千城一面 的所谓新、奇、特。具体讲,不论在理论研究、规划设计编制、维护工艺施工做法乃至检测评估上均有差距造成在大量文物保护经费下,出现了一大批丢失真实历史信息的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的评论是遗产与人,在思想、文化、历史、科技诸方面的审视,它不仅要坚守理念、视野开阔,更要引领发展与方向。其中,文化遗产的境界是闪耀思辨光芒,走向服务国民的遗产保护的关键。要将 时评 栏目办好,至少要坚持三点原则:其一,要从评论话语权的视野上搭建跨文化、跨学科的平台与窗口;其二,它不是平庸的 遗产 事件的 护身符 ,更不是泡沫的 任务评论 ,而要确保评论主题的方向及前瞻性;其三,文化遗产评论,不能只是体验与感悟,要从文化导向上看其是否符合文保原则、是否服务社会并向城乡公众传播正能量等。

中国文物信息高游

陇南治疗白斑病费用
梧州白癜风治疗较好医院
铜川市治疗白癜风
推荐资讯